2025安徽省考申论备考:历时12年,“北京中轴线”申遗成功! 一、热点链接 2024年7月27日11时15分,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,将“北京中轴线——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”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至此,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。 “北京中轴线”纵贯北京老城南北,始建于13世纪,形成于16世纪,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,形成今天全长7.8公里、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。“北京中轴线”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、古代皇家祭祀建筑、古代城市管理设施、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。(2024年7月27日人民网) 二、积极成效 1.承载着历史记忆。“北京中轴线”的申遗成功,深刻的阐述了党和国家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。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墙、皇家宫苑建筑和富有艺术特色的建筑设计,都蕴含着先辈们对建筑规划独特的文化理念,承载着古代王朝管理制度和城市风格,记录着一座城市演变的历史进程。 2.赓续了历史文脉。“北京中轴线”的申遗成功,是积极响应落实我国最高领导人的要求和指示。此次申遗成功,让北京古建筑得以被保护起来,同时让赓续千百年的历史文化遗址能够延续、传承,同时也让北京周边的古建筑也能纳入到保护中形成辐射效应,促进了城市文化管理水平的提升。 3.提供了样板经验。“北京中轴线”城市规划理念,体现的“中”“和”哲学思想,为世界其他国家在规划城市建设中提供了参考借鉴,向世界贡献了中国古都和城市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,向世界贡献了古都保护的样板经验,体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。 三、面临问题 1.保护修缮有待提高。“北京中轴线”申遗成功,在后续工作中,如何让古都建筑很好地保护传承下去,是当前人们亟需解决的课题。古都建筑,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败、破旧,因此,唯有在保护修缮上不断改进技术手段,才能让文化遗产能够得以延续。 2.应对自然灾害不强。随着时代变迁,星河流转,古都建筑会随着自然轨迹演变而变化,尤其是自然灾害中的酸雨、冰雹等恶劣天气,会侵蚀、腐化古建筑文化遗址,古都的建筑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衰败、没落,如何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,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。 3.群众积极参与度不高。历时十二年之久,“北京中轴线”的申遗成功,可以说是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,取得的重大里程碑。但是,在申遗成功后,仅仅通过主流媒体报道宣传后,相关申遗成功的具体细节介绍逐渐销声匿迹,普通大众难以寻见,难以调动群众积极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、传承中来。 4.旅游发展规划有待完善。“北京中轴线”申遗成功,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打卡,古都在积极发展旅游业,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的同时,也要注重旅游发展规划上的科学性,尤其是在旅游业发展的改造、升级转化上,要修旧如旧,尽量不侵蚀原有自然风貌,这在古都建筑保护传承上还有待加强。 四、发展建议 1.加大宣传力度。除了借助主流媒体进行报道宣传“北京中轴线”申遗成功外,还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,比如,可以充分利用抖音、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平台,将“北京中轴线”申遗成功的重要性、必要性,通过专家现场解读、视频讲解等方式,向广大人民群众去讲解,以此提高群众的认知度。 2.强化灾变能力。相关部门除了必要的日常管理和维护,还要在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上不断强化,要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,对自然灾害天气做好预防,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。比如,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、云端技术对天气情况进行监测,加强古都建筑的日常防护措施。 3.创新保护方式。要充分利用当前科技技术手段,比如,VR、AI等技术,将古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实语境中,让游客可以在沉浸式体验中,感受到古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,感受古人在打造独具艺术特色建筑的审美智慧,让人们在自发、自觉中产生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。 4.科学规划发展。文化与经济相融合,无形中给历史文化遗产增添一抹亮色。想要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,就要结合实际情况,走访调研,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,科学规划发展,不断强化对古都建筑的修缮,坚持做到修旧如旧,保持古都原有自然风貌,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。 【思维导图】 文章来源:安徽华图(MD5:26a9537dadb1a50066ce27a544acce50) (责任编辑:hnhuatu08) |